|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3-4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Wong Kong Chin 12 years, 3 months ago

本週主題 Topic

 


 

 

主要閱讀書目 Reading


 

 

本週版主: 慧敏  清水

 

課前發表 Before class 

 

楊聰榮


 

袁慧敏:語言上的弱勢族群與台灣的社會語言政策

 

       截至目前為止,臺灣社會存在著不同的語言,語言使用程度因過去的歷史發展,如國語運動的推行;族群人數的多寡,如福佬語、客家語及原住民各族語;社會交流的結果,如新移民的族群語等有所不同,使用上比例較高的,可稱之為強勢語言,強勢語言可能是政策推行的結果或自然形成,但與本身操其語言的族群人數多寡沒有絕對關係。相反的,語言使用比例上較低的,可稱之為弱勢語言,而操該語言為母語的團體可稱為弱勢團體。本篇文章首先強調,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為了使社會尊重包容多元文化,政府有必要視語言發展為社會政策的一環,讓弱勢語言及其團體透過公平正義的政策加以平衡優劣,縮小因過去社會經濟地位低,在結構性上產生權力掌握與資源取得失衡的現象,避免惡性循環。

      現今談論何為台灣社會的語言弱勢團體,該從團體成員、人數、語言別本身及社會經濟地位等角度來看。顯然的,若我們以操原住民語及新移民各地語言的團體為例,可以直接就問題本身作討論。首先以成員來看,二者的族群身分及文化獨特的爭議性不高,換言之,他們的生活文化傳統上是鮮明的非主流文化,不論是自願與否,在歷史上或現今的發展過程中,他們融入主流文化中卻又保持自我的獨特性;以人數上來看,二者目前都為少數;以語言別來看,二者的母語皆為族群語,但因融入主流文化的發展下,母語的使用在減少,甚至沒有,故在社會使用上比例不高;以社會經濟地位來看,文化的獨特性與過去歷史的發展結果,二者多數屬於中等或中下階層。這二者與語言教育習得問題也有呼應之處,文章中提到:「若是第一語言習得的弱勢族群,通常是族群本身無法維持一個合適的語言環境,無法成為溝通工具。如第二語言習得不佳,端看其第二語言是否為共同語,若是,則可視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二者的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均是社會議題上經常關注的焦點,原住民族的第一語言習得國語佔很大比例,母語變成國語,可是因為原住民文化與國語文化不同,導致國語學習的情況不佳;新移民族群下一代的第一語言是大多數母親不熟悉的國語,母語依舊不是新移民的族群語,下一代習得國語的情況也產生落差。由於這二者的第一語言習得以國語為主的比例高,反觀社會該如何真正落實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文章提到扮演母語角色的族群語,在台灣社會取得了要保存的共識,甚至以教學方式來進行復興,那政府如何決定鄉土語的準則?

      文章指出英語是台灣的國際共同語,習得英語就相對的掌握較佳的社會經濟資源,但政府似乎對英語的態度沒有基本的架構與方向,倘若以學習英語作為國家的教育基石或建構社會發展的基礎之一,那麼投入國家資源制定公共政策當然是必須的,因為政府必須假定國人都是英語習得的弱勢者。基本上,政府對於社會語言政策應採取主動性非強制性,多元性非單一性,因為社會發展勢必朝向移民社會邁進,倘若政府沒有前瞻性的思維,狹隘的問題浮現後才想辦法解決,對社會的和諧幫助不大。

 

討論:在台灣,族群外語被接納的程度為何?操這項族群語的新移民受尊重的程度如何?可比較分析操國語、福佬語、客語、原住民各族語的家庭對新移民使用其語言教育下一代的接受度。

 

何庭仙: 閱讀心得 語言上的弱勢族群與台灣的語言社會政策

     這篇文章在討論弱勢族群的範圍來討論語言弱勢的問題,並且也由社會政策的範圍來討論語言社會政策問題。優勢團體與弱勢團體最主要的區別,其實在於權力與資源的分配與使用,而非人數的多寡。有經過長時期的扶殖,語言會變為強勢語言,否則,語言若無此一過程,很容易一直被視為非正式的語言,使用此一語言的人,很自然成為居於語言弱勢的地位。

     語言弱勢族群通常是分為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第一語言通常是指母語或族群語,第二語言習得,也是處在弱勢族群的地位,則又分為兩種情況:首先要看此語言是否為共同語,如為共同語,則表示這是社會資源不平均所致,如果此種語言不是共同語,則問題比較小。

     以台灣的社會語言環境來說,語言的層次應有四個層次,分別是國際語言、共同語、族群語與族群外語。族群語言與共同語不同,族群語言的發展並不是主要在與其他族群溝通,而是在為了族群的認同與發展。有時不一定非要全程使用某一種語言,而是表達一種對族群語言的容忍與尊重最為重要。現代的階段國語的普及變成比較不是問題,主要的問題有兩項,一種是口音歧視,一種是新移民或外國人的語言弱勢現象。所以應該至少在重要的機構提供翻譯服務,以提供語言的地位,減少因為語言弱勢而造成不公平現象。

 

閱讀<語言上的弱勢族群與台灣的語言社會政策>---蔡昀曄

 

    台灣原有約20種左右的原住民族,近四百年來,因為中國大陸沿海漢族閩南人、客家人的入侵,目前只剩幾種不同的語言,總人口不到40萬人口。

外省人來自中國大陸的不同語言區,有使用無數不同的「家鄉話」,但是在語言競爭之下,這些不同的語言很快地被所謂「國語」所取代,「家鄉話」頂多在少數家庭中的老一輩使用。所謂「外省人」族群,可以說只使用一種語言,部分人兼通閩南語或客語。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能夠操持華語。

    外國語言也有相當的使用人口,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人也會說幾句簡單英語。現今,在許多學術與商貿場合,英語是共通語。此外,現今65歲以上的老一輩台灣人許多人會說日語,不過其勢力正急速在消退中。台灣社會上並存著華語、閩南語、客語,10種左右的南島語,和一些外國語言。大部分的台灣人通常能夠操持至少母語及華語等2種以上的語言,因此台灣可以說是一個多語社會。

    語言區隔必須是平等的,才能維護語言生態,如果只限制一方,如限制低階語言在高階場合使用,但卻放任高階語言在低階場合使用,這樣高階語言就會不斷「向下擴張」,威脅到低階語言的生存。

 

 

王琳 閱讀心得 ---王輝耀,當代中國海歸 2012/1/10 

 

    中國近年來在海外華人歸國群體的相關議題討論中,出現了兩個詞:「海歸」與「海待」。海歸與海龜同音,意指海龜在岸上孵化,終將回到水中生活,代表海歸群體回到祖國的意涵;海待則與海帶同音,意指無所事事,漂到哪算到哪的海帶,亦帶有到處漂流的待業者形象,用以形容四處回國後求職碰壁的海歸派。中國的海歸群體回國後遭遇種種困難,不得不從帶著光環的「海歸」暫時變成失去方向的「海待」,這樣的現象,對於一個大學畢業生只佔全國人口5%的國家而言是不正常的。

    許多海歸選擇自行創辦企業。但在中國大環境下,目前在中國的海歸創辦企業中,遭遇到「三三現象」:約1/3能有較大發展,約1/3勉強維持生存,約1/3處於破產或半破產狀態。海歸群體因為長期居住海外,回到中國後不只先面臨就業或創業的問題,在身分上也面臨中國對於雙重國籍的政策頗嚴,造成海歸群體雖持有中國的「旅行證」卻無法享受與中國護照同等的待遇,並且使得企業的融資困難;其子女也因身分問題,無法在當地學校入學而必須就讀費用高昂的國際學校,這種種因素都影響了海歸群體在中國的發展與停留意願。近年來,中國各大都市主管機關紛紛提出「藍卡」、「海歸公寓」等措施來因應海歸群體的需求,但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僧多粥少,這些政策恐怕無法滿足大部分海歸群體的真正需求。

    中國的留學群體分為三類海歸、海鷗與未歸。海歸是已回到中國的留學人員群體;海鷗定義為曾在發達國家留學和工作、現是經常往來中國與海外之間從事各種交流或經貿工作的群體,海鷗模式並被視為21世紀海歸的新方式;未歸群體則是因各種因素尚待在海外的留學人員。官方對海外留學群體的態度基本上因群體回國與否而有不同的態度,過去明顯對不歸國的留學群體存在著歧視,現也許因為中央希望吸引滯外人才歸國而在態度上有了轉變。上海市人事局負責回國人員工作的官員表示他們對於不回國的人員絕對不存在著歧視:「過去他們不回國,我們就把他們當成『階級敵人』,或是說他們不愛國。現在我們的看法已經完全變了,把這個當作個人選擇問題。」

     2001《關於鼓勵海外留學人員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的若干意見》中鼓勵留在海外的學人及組織參與以下七類活動:

1. 受聘兼任專業技術職務、顧問或名譽職務,或進行博士後研究。

2. 與國內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單位進行合作研究。

3. 接受國內委託的科研項目,或者委託國內有關研究單位、團體,接受國外科研項目的研發工作。

4. 進行技術轉化、入股或創辦高科技企業,或開辦專業性諮詢公司,或在國內投資。

5. 依託海外的科研、教育、培訓機構等條件,幫助國內用人單位培養人才。

6. 到西部地區從事技術引進、科技考察、諮詢服務,開展各種學術、技術交流活動。

7. 提供中介服務,如舉辦會議、引進技術或外資,促進國際科技、技術交流,幫助中國企業尋找海外市場等。

    以上皆為中國政府政策的「大方向」,內容偏向期望海外留學人員可以「奉獻己力幫助國內培養人才」,但並未關注海外人員回中後在中如何發展,且缺乏吸引海外留學人員歸國的具體實踐方式,只關注中國國內單方面的發展。

    本書由中國發展出版社所出版,推論是為政府貢獻發展等相關政策的建言,因此較多關注在中國政府促進海外留學人員歸國會得到的益處,並在政策上提供相關建言,卻較少關注到海歸、海鷗、未歸群體在各地的現象或問題。

 

黃雅寧心得 :結構與關係之外:在台滇緬軍眷移民社區的「東南亞族群生態學」

東南亞大陸(Mainland Southeast Asia),西文慣稱為“Indo-China”,中國則習用「中南半島」一稱東南亞大陸現今有泰國、緬甸、寮國、高棉(、越南

及馬來西亞等六國。從這些當代國家立國的主流意識型態及其歷史過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東南亞大陸多樣性族群與文化的結構。退往緬甸、北和寮國的軍人,在滇緬國軍和游擊隊移台的例子上,拖拖拉拉分成1954、1961 年兩次行動之後,仍還有一大批留於泰北,就證明了即使有國際與國家的雙重壓力,上述之在地個人(軍人自己)和組織(各級隊部)對環境和政情的第一時間自主考慮或估量。軍人的婚姻,他們間會相互通報何家有適合的新娘,一旦決定了對象,就成群前往女方家裡提出要求,然而女孩父母幾乎沒有一位同意。一方面係雙方歲數差距過大,另一方面女兒小小年紀即要遠赴陌生的台灣,因此家長不可能接受所求。在時間緊迫下,軍人們多採行高壓或暴力方法,有的將女孩父母埋在土裡只露頭部在外,極盡威脅恐嚇,有的以刀槍抵身,強迫同意,有的則索性強制發生親密關係,達到身已相屬的事實。從父親與國家方面習得來的齊一政治信仰,誠然可能是一足以凝聚人心的力量,但缺乏領袖指揮,再加上普遍的社會適應挫折,更無共享的文化象徵(輝煌戰史可以是其一,但下代無大興趣;至於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則更是難及),因此,「忠黨愛國」始終只能流於個人的選擇層次(而與集團性的共建組織無緣)。出生於滇緬移台家庭的二代成員,今已是青、中年之身,他們的童年並不為自己欣賞。艱苦、窮困、暴力、挫折、教育資源缺乏、及不敢出外等經驗,使自己總只是在村子四周繞跑。母方的特殊族群文化吸引不了孩子,無法成為認同驕傲。而當如清境外來資本家大加運用擺夷文化資本之際,擺夷人及其子女仍如隔世般地無趣參與或一直無聲無息。孩子們長於此,與父母學的最像者,也就是一起「絕世」於外。


林彥瑜  〈移民與1945 年以來泰國華人宗親組織的發展〉讀後感

在海外華人所在的國家中,泰國是一個很特別的移居地,是華人很平和生活也幾乎同化的地方。

 

本文作者一開始就提出華人移居泰國的歷史,說明華人移居泰國大約是在哪些時期。本文主要分析的是1945年以後的華人宗親組織,一開始便先介紹目前有哪些宗親組織,並對目前仍有活動的宗親組織有何活動做了些說明。看了作者的介紹,這些宗親團體的主要活動仍是在於「血源」及「中國意識」的凝聚,以及對泰國國內的慈善事業為主。作者也試著分析為什麼他們宗親組織的發展是這樣,他認為國家政治關係,以及泰國華人的社會環境變化影響了泰國華人宗親會的發展。

 

可以理解為什麼泰國華人宗親會為什麼會特別強調這幾個因素,因為泰國的同化政策是華人移居國中最成功的,目前泰國的華人如果是第二代、第三代以後的,大多認為自己是「泰國華人」,不是中國人,所以泰國的華人宗親會會強調「華人認同」。再者,由於泰國華人已為泰國社會之一部分,但可能在泰國當地,還是會分成「泰」和「華」,所以個人猜測或許是他們對泰的認同,也可能是因為要獲得泰的認同,所以泰國華人宗親團體會以宗親會的名義進行慈善事業。

 

推薦可以去看看中央大學陳瑞珠小姐的碩士論文,可以看見「老僑」和台灣移去的「新僑」他們在宗親組織的「認同」及「活動」上有何差別,兩相對照下,或許可以更了解泰國華人宗親團體活動的意義。

 

 

 

陸佩玲—心得 :  語言上的弱勢族群與台灣的語言社會政策 

 

  台灣是個多語言、多種族、多文化的國家,如果哪一種語言、種族、文化被認同就表示那一種能夠認同人民的母語、大族群與存在的文化,可是如果有些少數民族群體不能夠認同他們的母語,就被為語言弱勢族群。其實每一種語言在一個社會中與其他語言的地位並不相同,在此社會的成員對於這種語言的態度也會各有不同,因此語言弱勢現象還有許多不同的情況,反之,語言若無此一過程,很容易一直被視為非正式的語言,使用此一語言的人,很自然成為居於語言弱勢的地位。

       台灣的語言弱勢現象很複雜。台灣本土語族如客家族群、原住民族群長期受到忽視,是個不爭的事實,即使是人數最多的閩南族群,也不過是人數最多的『弱勢族群』,除了本地的族群語之外,台灣最近出現了新的語言現象,即東南亞的配偶的數量增加,則其互相之間所使用的族群語,也是東南亞國家的一種語言,故其語言對台灣本地人來說,即是一種族群語,也是一種外語。在此不妨稱之為族群外語。

      關於語言政策主要是語言教育政策,提供相關的課程,協助創造學習族群語言的機會。並且在不同場合,鼓勵各種不同族群語言的使用,並且使得其他族群習慣容忍不同族群語言的使用。此外,特別是針對原住民語言,包含平埔族語言,應該設法在地名或是公共景觀中應用其語彙,表示尊重。

 

 

康進的閱讀心得:「榮民大陸安養之心理及社會適應」

  1. 榮民大陸安養在台灣的視野下的確少人注意,當知道每年皆有近五百人申請,倒讓我感到新鮮;
  2. 目前在大陸的榮民近五千人,近年來有減少的現象,亡故人多了是可理解的現象;
  3. 老榮民的「老」是以八十歲為標準,那真的是老的;
  4. 關於文獻探討和本章的討論一點關係也沒有;
  5. 對生活問題的分析中有趣的是沒有一點是正面的,設若這是事實,每年申請的榮民不就是往火炕裡跳?這應該是有誤才是;
  6. 目前看來退輔會派人探訪可能是本篇文章最有建設性的地方。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上課筆記】-王琳

◎1/04停課、1/11最後一次上課(可能在法學會也可能戶外教學)。

◎現今被正式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有14族:除了原先有的9族,再加上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共有14族。

◎平埔族:平地原住民,通婚現象普遍且年代久遠,漢化深。

◎龍潭「蕭家」是凱達格蘭族,姓氏是「潘」、「三」的大都是平埔族,社頭姓「蕭」的也是平埔族。

◎台灣將來會不會出現越南族、緬甸族、泰族?如果有社會運動來彰顯,就可以逐漸往前邁進。

◎姓名看種族:

「雄」-閩南人

「台」-外省人

「妹」-客家人

◎美國的苗族(Hmong)很多,越戰時有苗族幫助美軍,因此美軍撤走之後將有戰功的苗族一併撤回美國。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